《内经》曰∶荣气虚则不仁,卫气虚则不用,故用黄以实表气;然黄与防风相畏,用之者何?脾胃温暖,则能营运痰饮;脾胃虚寒,则痰饮停于胸膈,肺气因之不利,乃作咳嗽。
升麻能入阳明,升阳而解毒;元参能入少阴,壮水以制火;甘草甘平,能散能和,故上可以利咽,而内可以散斑也。此病多因惊忧、痰血塞于心窍所致。
师曰∶虚而不实者,苦以坚之,酸以收之;故用黄芩、芍药以坚敛肠胃;弱而不实者,甘以补之,故用甘草、大枣以补益肠胃。如咳嗽则多用桑皮、枇杷叶,有痰增贝母,有血增苡仁、百合、阿胶,热甚增地骨,食少增苡仁至七八钱,而麦冬当为之主,以保肺金而滋化源,无不辄效。
丹溪谓半夏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,今又专以半夏为除痰之药,稍涉燥证,辄不敢用。三物皆峻利,故用大枣以益土,此戎衣之后而发巨桥之意也。
成氏曰∶立秋后不可服,为大寒之剂。此法之巧者,然犹未也,继用六味地黄加柴胡、芍药以滋肾水,俾能生木;逍遥散风以散之也,地黄饮雨以润之也,木有不得其天者乎。
生姜、半夏、干姜,呕逆之圣药也;黄连、黄芩,痞热之圣药也。诸证无火者,宜于四件斟酌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