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精出入者,谓之魄。饮之所以运行者,脾中之阳为之也。
且肾之真阳亦不特为离火之原,而诸经之阳悉原于此。动及当脐者,以脾为中州,发汗吐下,先动脾气,故不待言之也。
即以痰饮二字之义揣之,痰字从火从炎,皆火之为病,阳也。今人骨肉藏府,皆血也,魄也。
后世景岳、冯氏莫不附和其议,不知其说则是而取,譬而非也。此皆余邪热毒不清,速宜消散,缓则肿溃矣,宜连翘败毒散。
春夏阳之升也,而浓云骤雨,草木敷荣,非阴随阳发之征乎!秋冬阴降敛也,而万宝坚凝,冰霜凛冽,非阳随阴敛之象乎?《短剧方》又方∶凡方云半夏一升者,洗竟称五两为正。
其或瘀热在里,或热入血室,并虚烦之症,皆令头汗,或吐或下,以去其邪。黄气际空,土始生也。